略阳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坚持“绿色循环、转型发展”定位,深入实施环境立县、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城镇振兴、人才振兴的“一立四振兴”战略,不断壮大乌鸡、天麻、杜仲“一县三品”产业,持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该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以工代赈政策,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8个,总投资6246.1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专项资金5713万元。修建乡村道路22条65.56公里,便民桥6座,河堤1处,治理沟渠4条,铺设管网3800米等。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采取“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综合赈济模式,广泛吸纳项目区及周边群众1417人参与工程建设,发放劳务报酬1427.16万元,组织开展技能培训767人,设置公益岗位19个,充分拓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渠道,激发群众增收致富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3297户11,465人(其中脱贫户1440户5008人)的交通出行条件,极大改善了项目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推动项目区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为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彰显汉风羌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这条路修得好呀,终于彻底解决我们这几十户的出行问题了,我们盼了多少年了”,看着崭新的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硖口驿镇大院子村群众李永孝竖起了大拇指。据悉,该镇以工代赈示范项目总投资142.76万元,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130万元,修建道路1.4公里。这条承载着希望的道路,让“赈”与“建”在山间大地上实现了完美融合。
“不但路修通了,而且工人基本都是我们村的,方便了出行,还提高了收入。”熊富林本来一直在本镇企业务工,但由于市场和环境影响未正常上班,通过在硖口驿镇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实施过程中务工增加收入8000余元。
硖口驿镇大院子村山高沟深、人口密集、富余劳动力多,参与务工积极性高。为改善当地村容村貌,解决群众出行问题,硖口驿镇向县发改局提出了立项申请,县发改局积极与镇村及相关部门沟通磋商对接,并组织技术单位进行实地勘察,核准项目建设规模,精准谋划实施。同时,镇村先后多次召开村民小组会和院坝说事会,宣传以工代赈政策。
该项目严格执行《以工代赈管理办法》《政府投资条例》等相关政策规定,加强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等制度,确保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有序。同时,为确保工程质量,建立了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定期组织开展质量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工程质量合格。
略阳县加强对以工代赈资金的监管,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项目建设规模、资金投入及设计审批等内容适时在镇、村公开栏进行公示,做到公开透明。将劳务报酬发放作为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的核心要义,积极动员组织项目区及周边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并建立健全劳务报酬发放台账,督查指导施工单位按月将劳务报酬足额通过“一卡通”发放到群众手中,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带动当地及周边46人参与工程建设,发放劳务报酬43.35万元(脱贫户14人11.56万元),人均增收达0.94万元,有效促进了群众就业增收。
与此同时,该县还扎实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由镇村负责,项目实施单位具体承办,利用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对参与项目建设的劳动力开展就业技能实训和安全生产理论培训,累计培训人数达30余人,不断提升了项目建设安全生产水平和务工就业人员的技能水平。项目建成后,镇村积极落实管护责任,开发公益性岗位1人,每月发放报酬500元,负责该项目的道路日常维护和清洁,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发挥项目效益。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当地有效解决项目区道路晴通雨阻、通而不畅的问题,打通了项目区上行外销渠道,实现项目建设与就业增收的双重效益,促进项目区86户群众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提标扩面,带动中药材发展300余亩,生猪养殖500余头,拓宽了群众就业致富渠道,充分发挥了驱动经济融合发展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