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略阳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专题专栏

以创新为翼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今年以来,略阳锚定全域高质量发展目标,以“高质量项目推进年”为抓手,在谋划、建设、保障全链条持续发力,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尤为亮眼的是,略阳打破路径依赖,以创新为翼破解发展瓶颈:“低空经济+农业”让无人机为天麻产业提速,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中药材效益增长;“科技+生态”构建起“地面巡查+空中监管”的立体环保体系,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交通+民生”织密乡村路网,畅通群众的“致富路”。当前,略阳正以项目建设的“加速度”,推动工业、农业、交通、生态多领域协同发展,朝着“对内循环畅通、对外衔接顺畅”的全域高质量发展目标稳步迈进。

重点项目“加速跑”,点燃发展新引擎。今年以来,略阳县始终把重点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以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为抓手,在项目谋划、建设推进、要素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呈现出“蹄疾步稳、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略电公司6号汽轮机改造项目、香菇酱油食醋改扩建项目、杜仲产业研发开发项目、天麻预制菜加工项目、林麝养殖基地、牌坊坝蔬菜基地、中西部天麻贸易中心项目、养老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略钢公司设备更新改造项目、驼粮窖白酒生产线项目……走进略阳县各大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处处是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项目建设者们抢时间、赶进度,全力推进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

汉中吉食润食品有限公司豆制品加工项目位于略阳县乌鸡产业园2号厂房,总投资3000万元,建设豆腐、豆皮、豆干等豆制品加工生产线6条,配套建设仓储、冷链、物流、检验等设施。项目于2024年12月开工建设,2025年7月正式投产。年消耗大豆3000吨,日加工大豆10吨、生产豆制品40吨,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年税收5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20余个,带动1万余户大豆种植户增收1560万元,每年可消纳6成略阳本地大豆。

截至9月底,全县64个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年度投资24.3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4.8%,21个项目已竣工。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离不开全方位的要素保障和优质的营商环境。略阳县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为重点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在机制建设上,严格执行项目“三边三倒”工作机制,落实专班包抓推进机制,实行重点建设项目“周推进”,制定出台《略阳县重点建设项目偏离度管理制度》,压实责任主体,细化任务时间节点,加强全过程监督管理。同时,成立项目要素保障工作专班、“项目吹哨、部门报到”工作组,由县发改局牵头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合力。在要素保障方面,编制印发《略阳县重点项目要素保障工作手册》,对涉及20个部门和17个镇办的57项要素保障重点任务进行归纳汇总,明确申请办理条件、承诺办结时限等关键信息,并绘制政府投资项目、企业投资项目要素保障工作流程图,推动项目高效规范建设。此外,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今年以来累计为110余家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约2.8亿元,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资金支撑。

科技赋能“新翅膀”,激活发展新动能。“嗡---”伴随着螺旋桨的轰鸣,一架载着天麻蜜环菌的无人机从兴州街道大坝村中药材基地腾空而起,2分钟内便精准穿越山林,将菌棒送达山顶种植区,一场“空中接力”正在为略阳特色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随着无人机起飞、降落,一堆堆天麻菌种、菌材以超高的效率和精准的投放,让原本10个人1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在1个小时就轻松完成,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蜜环菌是略阳县特色中药材天麻的共生真菌,多种植于山林树下,以往需依靠人力搬运,耗时耗力。为破解这一难题,略阳县积极对接秦创原汉中创新促进中心及秦创原总窗口,联合无人机企业“农链科技”研发定制化运输方案,投入使用可载重80kg、满载续航8分钟、单程可飞2公里的无人机,效率是传统人力作业的5-7倍,同时安全性至少提高50%。“以前我们种天麻,菌棒全靠人力搬运,效率低不说,还特别辛苦,现在用上无人机,运输成本减少了一半,安全性也大大提高。”兴州街道大坝村监委会主任陈科强站在田间,看着无人机轻松将菌棒运往山坡,感慨不已。

近年来,略阳县依托“略有科创”平台,聚焦“低空经济+”融合发展,积极招引低空经济优质企业落地,构建覆盖农业、林业、物流、文旅、应急救援等领域的低空产业链,助力略阳突破地形制约,在四大领域精准赋能。截至目前,全县已推进12项科技成果转化,建设7个无人机应用示范及场景验证基地,建成陕南首个无人机植保示范基地。低空经济运输使天麻菌种配送以及采挖运输效率提升80%,本地植保作业成本降低40%,带动中药材产业综合效益增长25%以上。与此同时,我县坚持把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环境保障。对县域内所发现的硫铁矿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实施的略阳县麻柳铺硫铁矿综合治理改造项目,采取的治理技术荣获“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略阳县硖口驿镇长沟、寺沟硫铁矿酸性水综合治理工程列入全市示范工程。建成水质重金属自动预警监测站2座、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2座、省级秦岭水质自动站1座、空气自动监测站2座,实时动态向国家和省级生态环境部门传输水质及空气质量情况,为全县掌握重点流域水质状况及空气质量状况提供第一手数据;积极推进“科技+执法”,配置无人机设备3台,执法记录仪10个,充分利用无人机低空航拍、远程控制、视角广泛等优势,大力推进非现场执法,成功突破人工巡查局限,精准定位环境问题点位,形成“地面巡查+空中监管”立体式、全方位、无死角的巡查监管体系;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实时监控,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效率,大幅改善乡村自然环境。

织密惠民“交通网”,铺就发展致富路。“以前村里的路又窄又颠,拉着李子去县城得绕远路,现在水泥路修到果园边,运输时间省了一半,每斤还能多卖2块钱!”略阳县接官亭镇果农张满仓望着家门口平整的公路,脸上满是笑容。今年以来,略阳县交通运输局深入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民生交通项目、综合枢纽建设为核心抓手,攻坚克难补短板,织密路网惠民生,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织密乡村路网,激活民生“微循环”。作为秦巴山区县,略阳县部分偏远村组曾受限于交通条件,农产品运输难、群众出行不便问题突出。对此,县交通运输局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将路网升级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累计新修通村水泥路249.5公里,通村率提升至60%,直接惠及8万多山区群众。今年,该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专项工程,重点对白石沟、黑河镇、接官亭镇等片区的12条通村路进行拓宽硬化,路面宽度从3.5米扩展至5米,并同步配套建设错车道32处、安防设施18公里,彻底解决了“会车难”“雨天滑”等问题。针对山区冬季道路易结冰、夏季易塌方的特点,组建“橘红养护队”,配备除雪车2台、融雪剂储备点6个、应急抢险设备15套,建立“日常巡查+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全年路网通畅率保持在98%以上。如今,一条条“银丝带”般的水泥路穿梭在山间,不仅让木耳、天麻、生态水果等特产顺利走出大山,更带动沿线百余家“农家乐”蓬勃发展,年创收超百万元,成为群众的“致富路”“幸福路”。

构建综合枢纽培育发展“新动能”。在完善乡村路网的基础上,略阳县交通运输局立足“交通+产业+旅游”融合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多式联运综合枢纽建设,打造县域交通“新引擎”。一方面,加快推进国道G345略阳段升级改造工程,对原有道路进行路基加固、路面重铺,并增设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与安全性,目前该工程已完成总进度的70%,预计年底前全线通车;另一方面,依托县域交通节点优势,规划建设县城综合交通服务中心,整合长途客运、城乡公交、物流配送等功能,同步配套建设停车场、充电桩、特色农产品展销区等,实现“一站式”服务,目前项目已进入征地拆迁阶段,建成后将成为集运输、服务、消费于一体的交通综合体。

强化项目管理,确保建设“高质量”。为保障项目高效推进、质量过硬,略阳县交通运输局建立“全流程管控”机制。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局长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下设工程技术、质量监督、安全管理等专项小组,明确责任分工,每周召开项目推进会,及时解决施工难题;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邀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原材料、施工工序进行全程监督,开展质量抽检30余次,确保每个项目都达到合格标准;将项目进度与干部考核挂钩,实行“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制度,对推进缓慢的项目约谈相关负责人,对表现突出的团队予以表彰,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

交通是发展的先行官,我局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既要修通“致富路”,更要建好安心路。下一步,我县将进一步完善略阳“对内循环畅通、对外衔接顺畅”的交通网络,为县域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