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阳,自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设沮县、嘉陵道两县,为益州武都郡辖,沮县县治沮水侧(今茶店附近),沮县治在今勉县茶店黑河(沮水)侧;嘉陵道治在原武兴城今略阳县城,东汉废嘉陵道。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为粱州汉中郡沮县,五年(公元269)为秦州武都郡。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为秦州仇池郡沮县。太和元年(公元366)至太元七年(公元382)沮县先后属武都郡和梁州汉中郡辖县。
太元十一年(公元386)设统辖七郡十六县的东益州,沮县升为武兴郡并置武兴县,新设长举、鸣水二县,武兴为州、郡、县治所。
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武都郡太守杨文度屯兵东益州,次年六月杨文弘为白水太守,屯兵东益州,建藩国号“武兴国”。
正始三年(公元505)十月废武兴国建置,设武兴县属东益州。
永熙三年(公元534)又恢复“武兴国”。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3)东益州改称兴州,武兴郡改顺政郡,武兴县改汉曲县。州、郡、县均治武兴城,即今城关镇。
隋开皇二年(公元583)仍置兴州,撤郡,汉曲县改为顺政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废兴州,置顺政郡,辖顺政、鸣水、长举、修城(今成县境)四县。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复改顺政郡为兴州,置顺政县。贞观元年(公元627)二月兴州屑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山南道分东西两道,兴州属山南西道。天宝元年(公元742)改兴州为顺政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复置兴州。长庆元年(公元821)废明水县,并入长举县,兴州辖顺政、长举二县。
前蜀永平二年(公元912)置武兴军于风州,辖文、兴二州。后蜀明德年间(公元934-937)仍为兴州、辖长举、顺政二县。
宋初置峡西路、咸平四年(公元1101)分峡西路为利州、燕州西路、顺政、长举属利州路,路治南郑。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迁利州路治广元、后改广元路,兴州仍辖顺政、长举二县。
南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利州分东西两路,东路治兴元(汉中),西路治兴州。吴磷由阶、成、岷、凤四州经略使,升利州西路安抚使,驻节兴州,辖兴、阳、成、西、凤、文、龙(平武)七州。开禧三年(公元1207)吴曦据兴州叛降金人,金封“蜀王”,改兴州为兴德府。41天后,曦诛,改兴州为沔州,隶属广元路,领四县:大安、铎水、略阳、长举。始改顺政县为略阳县。沔州、略阳县治均在今城关镇。
元初改沔州为兴元路,始归陕西辖。至元四年(公元1267)沔州改属广元路,略阳为路辖县,十二年(公元1275)废长举县,并入略阳、徽县。二十年(公元1283)迁沔州治于今勉县旧州铺。
明初仍承元制。洪武三年(公元1370)改兴元府为汉中府,略阳为汉中府沔州辖县。七年’(公元1374)废州,直隶汉中府辖县。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改属汉中府宁羌州。崇祯七年(公元1634)为汉中府辖县。
清初承明制。中期划陕南为汉中、兴安(安康)二府地,略阳属汉中府辖县。道光元年(公元1821)新置黑河分县于观音寺,隶属略阳县衙。咸丰、同治(公元1851—1874)年间,改黑河分县名为沔略分县。光绪年间又复名黑河,置县丞。清末,撤销县丞,置观音寺巡检司。
民国初承清制,属汉中道辖县。民国四年(公元1915)改观音寺巡检司为县佐。十七年(公元1928)撤道改属省直辖。二十年(公元1931)撤销分县建制。二十四年(公元1935)改为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署辖县。三十八年(公元1949)汉中分设东西专员署,略阳为署治沔县的西路专员分署辖县。
1949年12月9日略阳解放,属陕甘宁边区汉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县。1955年6月属陕西省汉中专员公署辖县。1968年为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辖县。1978年9月为汉中地区行政分署辖县。1996年为汉中市辖县至今。